简介
喜欢看青春甜宠小说的你,一定不能错过这本《逆光九月》!由作者“山月空闲”倾情打造,以108036字的篇幅,讲述了一个关于林未沈砚的精彩故事。快来一探究竟吧!
逆光九月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省大化学楼前的银杏树又落了一层叶时,小苯酚已经背着书包走进了小学的校门。她的书包是亮黄色的,侧袋里总装着个小小的离子液体样品瓶,瓶盖被沈砚换成了安全的硅胶材质,里面的淡黄色液体像极了当年林未从江城职院带出来的那瓶,只是标签上用蜡笔写着稚嫩的笔迹:“妈妈的魔法水——能让塑料消失哦!”
林未正坐在靠窗的工位前,整理“碳中和催化技术”的申报材料。电脑屏幕上的碳足迹图谱随着鼠标滑动缓缓展开,红、蓝、绿三色的曲线交织成细密的纹路,像树木横截面上的年轮,记录着从高排放到低碳化的转变轨迹。打印机“咔哒咔哒”吐出厚厚一叠数据,最上面一页的标题是“秸秆基离子液体在碳捕集领域的应用报告”,右下角的签名处,她和沈砚的名字紧紧挨在一起。
沈砚从档案室回来时,怀里抱着一摞用麻绳捆好的实验记录本。最上面那本的封面已经褪色,用黑色水笔写着“2019-2022 秸秆基离子液体制备日志”,纸页边缘因为常年翻阅微微发脆,却依旧清晰地记着每天的反应温度、压力参数和产率数据。某一页的空白处,还有林未随手画的小狐狸——那是她当年累极了,在等待反应釜降温时的涂鸦。
“李教授刚才来电话,”沈砚把记录本小心翼翼地放进陈列柜,和那套沈父留下的银匠工具并排摆放,玻璃柜里的LED灯照着泛黄的纸页,仿佛在给时光镀上一层保护色,“说这些原始数据太珍贵了,可以捐给校史馆做永久收藏。下个月校庆,他们要专门设个‘绿色化学发展展区’,把我们从专科到现在的实验数据做成时间轴,让学弟学妹们看看,科研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。”
他指着玻璃柜外新贴的照片墙,最中间是小苯酚在实验室画的“未来工厂”——画上的烟囱冒着彩虹色的烟,反应釜长着翅膀,田埂上的秸秆会自己跳进传送带;旁边是林未当年在江城职院的实验报告,第一页的“乙酸乙酯合成实验”被红笔圈出,评语是“操作不规范,需重做”。新旧影像在透明的玻璃后重叠,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林未起身走到窗前,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。小苯酚正举着分子模型和同学追逐,红色的围巾在风里扬起,像一团跳动的火苗。她突然想起十年前那个在省大银杏树下哭泣的自己——那时刚专升本成功,面对全是学霸的班级,总觉得自己像个闯入者,拿着实验报告的手抖在发抖。而现在,那些曾经的坎坷都变成了陈列柜里的标本,无声地诉说着“坚持”二字的重量。
“王总刚才发来了视频,”沈砚打开手机,屏幕里跳出山东农田的画面,一台银灰色的智能回收机正在田间作业,秸秆被投入进料口后,经过粉碎、预处理,直接转化成离子液体前驱体,“他们团队研发的田间转化设备成功了,秸秆再也不用拉回工厂处理,就地转化效率提高了三倍,运输成本降了一半。”
他放大画面,能看到老乡们围着设备欢呼,有人举着“科技兴农”的红牌子,脸上的皱纹里都嵌着阳光。“张大爷说,今年的秸秆回收价提高了五分钱,他家十亩地多赚了两百块,够给孙子买套新课本了。”沈砚的声音里带着笑意,像在说自己家的喜事。
林未看着视频里金黄的麦田,突然想起第一次收到沈砚母亲寄来的秸秆包裹。那时的牛皮纸包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,沈母在附言里写着“老家的麦子刚收,沈砚说你们可能用得上”;而现在,那些泥土里长出的“宝贝”,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千万农户的生活——从焚烧污染到绿色增收,从无人问津到身价倍增,秸秆的逆袭里,藏着他们十五年的光阴。
校庆那天,江城职院的代表团来了。王老师坐着轮椅,被学生推着走进展区。老人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,胸前别着校徽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。当他看到玻璃柜里那本《元素周期表》——封面已经磨得发毛,扉页上“氢氦锂铍硼”的字迹从最初的歪扭到后来的工整,笔画里还能看出用力的痕迹时,突然红了眼眶。
“当年你总说记不住周期表,背三天就忘,”王老师的手指隔着玻璃轻轻划过纸页,像在抚摸一件易碎的珍宝,“我还骂你‘文科生的脑子装不下化学符号’,让你把周期表抄一百遍。现在倒好,成了给学生讲课的活教材了。”
“都是您当年逼我们背的,”林未笑着递过一杯热茶,杯壁上印着省大的校徽,“您说‘文科生记东西有优势,把周期表当诗背’,我现在还能背出您编的顺口溜呢——‘氢氦锂铍硼,碳氮氧氟氖,钠镁铝硅磷,硫氯氩钾钙’,是不是这样?”
王老师接过茶,指尖微微颤抖,他看向展柜里的省赛奖杯,底座上刻着的日期已经有些模糊。“还记得省赛那天,你紧张得手都在抖,移液管里的液体洒了半试管,”老人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柔,“沈砚那小子鬼主意多,偷偷塞给你颗橘子糖,说‘吃点甜的就不慌了’。现在想起来,好像就在昨天。”
他转头看向不远处正在给学生讲解实验数据的沈砚,沈砚正拿着激光笔指着时间轴上的某一点,耐心地解释“为什么2020年的产率突然下降了15%”。阳光透过展厅的玻璃落在他身上,白大褂的衣角轻轻晃动,像极了当年在江城职院实验室里的模样。
“你们俩啊,真是把‘逆袭’这两个字,写成了教科书。”王老师的眼里盛着欣慰,像陈年的酒,越品越醇厚。
展区的另一头,小苯酚正拿着沈砚给她做的木质分子模型,给一群学弟学妹们“上课”。她踮着脚站在台阶上,把苯环模型举得高高的:“这个是苯环,爷爷说它像小面包,有六个角;爸爸妈妈用它做的塑料能自己烂掉,不会让小草生病哦。”
孩子们围着她,眼里的好奇像星星一样闪烁,有人举手问:“那它能让我家的塑料玩具变成花吗?”小苯酚歪着头想了想,认真地说:“现在还不能,但以后我会发明更厉害的魔法水!”那模样,像极了当年在实验室里,坚信“秸秆能变宝贝”的林未和沈砚。
沈砚走过去,轻轻揉了揉女儿的头发,动作里带着和王老师一样的温柔。林未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,突然觉得,所谓的传承,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,而是把那些温暖的瞬间、坚定的信念,一代代传递下去,变成照亮别人的光——就像王老师当年照亮他们,他们现在照亮这些孩子。
校庆结束后,林未收到了一个特殊的快递。包裹是从南方寄来的,里面装着一本厚厚的检测设备说明书,扉页上的字迹有些眼熟。她翻到最后一页的署名,才认出是当年改她实验报告的那个男生——现在他是一家检测公司的技术总监,名字后面印着“高级工程师”的头衔。
“林未,当年对不起。”信里写着,“那时总觉得你一个文科生考进化学系是投机取巧,改报告时故意挑刺。直到去年,我们公司引进了你们研发的离子液体标准品,看着那些精准的检测数据,才明白真正的科研容不得半点虚假。现在我总跟员工说,别轻视任何一个努力的人,就像别浪费任何一粒能发光的星火。”
林未把说明书放进那个旧木盒里。盒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:张琪当年的道歉信、学妹的感谢信、父亲的实验报告、沈砚父亲的银匠证书、现在又多了这份迟来的歉意……每一件都像晶体生长时的杂质,看似微不足道,最终却让时光的结晶更加坚硬、更加璀璨。
深秋的一个周末,林未和沈砚带着小苯酚回了趟江城。老城区的巷子还是老样子,青石板路上长着青苔,墙角的爬山虎红得像火。沈砚家的杂货店已经重新装修过,门口挂着块新牌子:“离子液体科普角”。
老板娘是沈砚的表妹,正拿着图文并茂的小册子,给几个孩子讲“塑料是怎么消失的”。墙上挂着秸秆转化的流程图,旁边贴着小苯酚画的“未来工厂”,画里的烟囱冒着彩虹烟,和巷子里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。
“姑姑说,爷爷当年总在这张桌子上画分子结构,”表妹指着店里的旧木桌,桌面上还有淡淡的钢笔划痕,是沈父生前教沈砚画化学结构式时留下的,“现在孩子们来这儿,都知道苯环不是面包圈,是能变魔法的化学符号。上周还有个孩子说,长大了要考省大的化学系呢。”
小苯酚趴在桌上,用铅笔小心翼翼地描着那些划痕,突然抬头问:“妈妈,爷爷是不是很厉害?”
林未蹲下来,看着女儿眼里的光:“是啊,爷爷用银匠的手,打出了最珍贵的礼物——他让爸爸相信,就算出身平凡,也能有大梦想。”她伸手摸了摸小苯酚脖子上的银锁,那是沈砚照着父亲未完成的图纸续做的,银质的苯环在阳光下闪着温柔的光,锁扣处刻着“ΔG < 0”,和他们的婚戒一样。
离开巷子时,沈砚在杂货店门口的银杏树下埋了个时间胶囊。那是个不锈钢的圆柱形容器,里面装着他们的博士学位证复印件、小苯酚的画、最新的离子液体样品,还有一张写着“给二十年后的我们”的纸条。
“等念念考上大学,我们再来挖出来,”沈砚拍了拍手上的土,银杏叶落在他的肩头,像给时光盖了个邮戳,“看看那时的技术,是不是比现在更厉害,看看我们的‘魔法水’,是不是真的能让世界变得更干净。”
“肯定会的,”林未握住他的手,掌心的温度和当年在实验室里,一起等待反应结束时的温度一样,“就像我们当年在江城职院,根本想不到秸秆不仅能做塑料,还能变成抗癌药的原料。梦想这东西,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力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