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文官
一个精彩的小说推文网站

第2章

腊月二十三的清晨,青藤街被一层薄薄的雾霭笼罩,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香气。风铃长廊的玻璃珠上挂着霜花,阳光穿透薄雾照在上面,折射出的光斑在新搭的红色棚子上跳跃——青藤街年货市集今天正式开集,十几顶红棚子沿着风铃长廊依次排开,像条红色的长龙,在冬日里格外醒目。

周明远天没亮就起了床,和林小满一起往杂货铺门口的棚子里搬年货。竹筐里装着炒瓜子、花生和糖块,都是周明远亲手炒的;架子上摆着林小满扎的红灯笼,每个灯笼上都贴着青藤花纹的剪纸;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个大瓦盆,里面是李奶奶送来的糯米粉,正冒着热气,准备现场做汤圆。青藤猫蹲在瓦盆旁,尾巴尖扫过装芝麻馅的瓷碗,惹得少年笑着把它抱开:“别偷吃,这是给街坊们准备的!”

市集是苏晓棠提议办的,一来给街坊们添年味,二来让游客感受老街区的烟火气。她特意请人设计了统一的红色棚子,棚檐下挂着阿哲画的年俗漫画:贴春联、剪窗花、炸丸子的场景栩栩如生,每个漫画旁都系着玻璃珠串成的挂件,风一吹就叮咚作响,混着远处的鞭炮声(电子鞭炮),年味十足。

“周老哥,春联都挂好了!”赵叔举着相机走来,他的棚子挨着杂货铺,专卖手写春联和福字,都是请书法协会的老师写的,墨香混着松烟香,格外有年味儿。他手里拿着副刚写好的春联,上联是“青藤绕街迎新春”,下联是“风铃叮咚贺丰年”,横批“老街纳福”,字里行间透着喜庆。

李奶奶挎着篮子穿梭在棚子间,给每个摊主送刚炸好的丸子。“尝尝我的萝卜丸子,新年团团圆圆。”她把丸子分给周明远,又给张大姐的早点棚送去一碗,“多吃点热乎的,今天要忙一整天。”老人的蓝布围裙上沾着面粉,脸上却笑开了花,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暖意。

苏晓棠带着规划院的同事来帮忙时,市集已经热闹起来。她穿着件红色的羽绒服,和大家一起挂灯笼、贴福字,额头上渗着细汗。“周叔,您的炒货真香!”她拿起颗瓜子剥开,“比超市买的好吃多了,有小时候的味道。”她指着远处的舞台,“民俗表演十点开始,舞龙队和剪纸艺人都来了,保证热闹。”

九点刚过,游客就挤满了青藤街。大人带着孩子在棚子间穿梭,手里捧着刚买的糖画、风车和春联;老人们围在李奶奶的汤圆摊前,等着吃碗热乎的汤圆;年轻人举着相机在风铃长廊拍照,玻璃珠上的霜花和红色棚子相映成趣,成了最受欢迎的打卡点。

“周师傅,给我来两斤瓜子!”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,是钟表工坊的学徒大勇,他今天特意带父母来赶集。周明远笑着装瓜子:“带叔叔阿姨多逛逛,尝尝李奶奶的汤圆,张大姐的炸糕也不错。”大勇的母亲看着棚子里的玻璃珠挂件,忍不住拿起一个:“这珠子真好看,给我孙女买一个。”

林小满当起了市集向导,带着游客穿梭在棚子间。“这边是阿哲哥哥的年画摊,他画的青藤街年俗可好看了!”“那边能体验剪纸,剪个福字贴窗户上辟邪。”少年胸前挂着个小喇叭,认真地介绍着每个摊位,青藤猫跟在他脚边,时不时停下来蹭蹭游客的裤腿,成了最受欢迎的“小导游”。

十点整,民俗表演准时开始。舞龙队穿着红色的表演服,举着金色的龙灯从街角游来,龙珠上挂着玻璃珠串,阳光照在上面闪着光。龙灯在风铃长廊下盘旋舞动,玻璃珠的叮咚声和锣鼓声交织在一起,引得游客纷纷鼓掌叫好。周明远和街坊们站在棚子前,看着龙灯从老槐树下经过,眼里满是欣慰——这才是青藤街该有的热闹。

剪纸艺人的摊位前围满了人。艺人拿着红纸,剪刀上下翻飞,不一会儿就剪出只栩栩如生的青藤猫,引得孩子们惊呼。“给我剪个玻璃珠图案!”有游客喊道,艺人笑着点头,很快剪出串晶莹剔透的玻璃珠,上面还缠着青藤花纹,和风铃长廊的样子一模一样。

阿哲的年画摊前也排起了队。他现场创作青藤街年俗画,游客可以把自己的样子画进画里,和周明远、苏晓棠一起贴春联、挂灯笼。“我要画成扎羊角辫的样子!”一个小女孩嚷嚷着,阿哲笑着点头,很快就在画中添了个举着玻璃珠的小姑娘,和壁画里的苏晓棠一模一样。

中午时分,市集的香气达到了顶峰。张大姐的炸糕摊飘着甜香,金黄的炸糕出锅时滋滋作响;老王头的卤味摊摆着酱鸭、卤猪耳,酱香混着八角的味道让人垂涎;周明远的棚子里,刚炒好的糖炒栗子冒着热气,剥开一个,甜糯的果肉混着焦香,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冷。

苏晓棠和同事们给摊主们送来了热汤面。“大家辛苦了,趁热吃。”她把碗递给周明远,看着满街的烟火气,眼里闪着光,“没想到这么热闹,比预想的还成功。好多游客说这才是真正的年味儿,比逛商场有意思多了。”周明远笑着说:“老街的年,就得有这烟火气才像样。”

市集中央的互动区里,孩子们正在学写春联。书法老师握着一个小男孩的手,教他写“福”字,孩子的小手握不稳毛笔,墨汁滴在红纸上,像开出了朵小黑花,引得大家都笑了。林小满也凑过去写,虽然字歪歪扭扭,却格外认真,他把写好的福字送给青藤猫:“给你贴在窝里,新年不冷。”

下午,周明远的棚子来了位特殊的客人——当年从青藤街搬走的老街坊陈阿姨,她特意从外地回来赶集。“明远,你这炒瓜子还是老味道!”陈阿姨拿起颗瓜子,眼圈红红的,“多少年没回青藤街了,变化这么大,却还是这么亲切。”她指着风铃长廊,“这珠子风铃真好看,比我当年走时的青藤还美。”

周明远给她装了袋炒货:“常回来看看,现在老街修好了,书屋、博物馆都有了,就等你们这些老街坊回家。”陈阿姨接过炒货,又买了副春联:“这就买副春联带回去,贴在门上,就像从没离开过青藤街。”她在阿哲的年画摊前站了很久,最后请他画了幅青藤街的雪景,说要挂在客厅里。

夕阳西下时,市集的人流渐渐散去,但热闹还在继续。街坊们聚在棚子间,分享着今天的收获:张大姐的炸糕卖光了,李奶奶的汤圆盆见了底,赵叔的春联只剩下最后几副。大家商量着晚上一起吃年夜饭,周明远提议就在市集的棚子里吃,“热热闹闹,像小时候一样”。

苏晓棠带来了刚买的烟花(电子烟花),准备晚上在老槐树下燃放。“给青藤街添点年味。”她看着收拾摊位的街坊们,忽然说,“明年咱们把年货市集做成品牌,邀请更多手艺人来,让青藤街的年味儿传得更远。”周明远点点头:“再建个年货博物馆,把老物件和年俗故事都展示出来。”

夜幕降临时,市集的灯笼全部亮起,暖黄的灯光照亮了青藤街的每个角落。周明远和街坊们在棚子里摆上长桌,李奶奶端来饺子,张大姐带来炸丸子,老王头拎着卤味,大家围坐在一起,举杯庆祝这热闹的一天。青藤猫蹲在桌上,分享着李奶奶给的小鱼干,喉咙里发出满足的呼噜声。

“敬青藤街!”周明远举起酒杯,眼里闪着光,“敬咱们的老街,敬回来的街坊,敬所有守护青藤街的人!”大家一起举杯,酒杯碰撞的脆响和风铃的叮咚声混在一起,像是新年的序曲。林小满站起来,给每个人拜年:“祝周叔、李奶奶、晓棠姐姐新年快乐!青藤街永远热闹!”

饭后,老槐树下响起了电子烟花的声响。彩色的光焰在夜空中绽放,照亮了风铃长廊的玻璃珠,照亮了市集的红色棚子,照亮了街坊们的笑脸。孩子们在烟花下奔跑,手里举着风车和玻璃珠挂件,笑声在青藤街的夜色里久久回荡。

周明远站在老槐树下,看着烟花在夜空中绽放,忽然觉得心里无比踏实。他想起林慧在世时,每年都要在老槐树下挂灯笼,说“红灯笼能照亮回家的路”。现在,青藤街的灯笼亮了,烟火气回来了,那些离开的人也开始回来,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新年礼物。

林小满抱着青藤猫,仰着头看烟花,小脸上沾着糖霜。“周叔,明年的年货市集会更热闹吗?”少年问,眼里满是期待。周明远摸摸他的头,望向星空:“会的,只要咱们守着这老街,守着这份烟火气,青藤街的年就会一年比一年热闹,一年比一年温暖。”

这夜,青藤街的梦里,有烟花的璀璨,有年货的香气,有风铃的叮咚和街坊们的笑声。而那刚刚结束的年货市集,就像一颗埋在时光里的种子,在烟火气的滋养下,在牵挂的守护中,悄悄长出了希望的枝叶,把青藤街的温暖和热闹,延续到新的一年,延续到更远的时光里。

微信阅读

相关推荐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